一、早期文本

30年代后前往苏联之后的晚期文本

《历史与阶级意识》(论文集)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

  • 文章一:直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,界定何为马克思主义
  • 文章二:基于自己的问题意识,担忧欧洲文明危机,谈论现代性危机,探究可能的出路。辅线为什么解决问题的革命理论实践会走向失败(工人为何扛不起革命重任)。而在文学批评层面,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,在其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,便对西方文明的危机有了深刻地洞见
  • 文章三:在哲学的高度上,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落实后是什么样子的阐释。其结果为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。它的核心概念为辩证法。落实为革命政治应该如何理解?有了政权后历史唯物主义讲什么?在革命的进程中,哲学、政党、国家的位置怎么摆?
  • 文章四:两篇导言,1922序言和1967年新版序言。存在主义盛行,二十大后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,异化问题被放大。
  • 标题何在?新康德主义生发出的两个派别。一为对当下把握,现象学研究。二为价值哲学。若无法达成自我意识,则历史将终结,如何达成自我意识,即重新把握辩证法。

马丁·杰:卢卡奇将马克思重新拉回至哲学领域

二、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

1.影响者

马克思、韦伯、康德
新康德主义

2.文本结构

part1:讲物化现象(提出问题)
part2:讲二律背反,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会产生如此的理论?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解析德国古典哲学的结构。
part3:讲无产阶级的立场。直接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。此处无产阶级的范围扩大,并非马克思意义下的陷入绝对贫困的工人。(解决问题的方向)

3.物化现象 phenomenon of reification

只能从现象的层面上进行知性把握,其实是从康德角度进行思考的

a.前马克思的道德和政治哲学、社会哲学、法哲学(对现代生活的领域区分进行结构性把握)

  • 各种哲学提出来的传统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根本区别的结果为,现代生活是以自由为原则的,或理性自由为原则(自己做主、且经得起推敲,可能也潜含着对自己负责的意味)。rational freedom

b.马克思的观点

  • 传统生活和现代生活的区别并不大,人对人的支配尚未改变(human domination)
  • 人和人之间的权力支配关系是有理性根据的。(看起来似乎有理性根据)
  • 《德意志意识形态》中认为,德国古典哲学家认为历史几乎就是理性的自我展开过程,但既然这样又为何会看错,故本书回答:真真实实地包含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力支配关系(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关系),这种关系一定得实现为国家法律对个人的规定(国家背后的根据、观念、规则对生活的掌管)
  • 人对人的统治获得了物的形式。人对人的统治必须实现为人对人之间的普遍社会关联,普遍的社会关系被展开,此时对于个体而言,这种关系变成了外在之物的存在,变成了独立的力量。它和个体的关系是它为独立力量,但对个体而言是支配性的。这么一来,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支配,被实现为普遍的外在社会力量对每个人的支配。所以此时个体之间的支配关系是社会关系对支配者的支配,和社会关系借助支配者对被支配者的支配完成。此时human domination获得了某种抽象的一般力量对于我加以支配的新特征,也就是domination of abstraction(抽象的统治)。是无形的手对每个人的支配。
  • 此处的objective form of human domination,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物化

c.卢卡奇对物化现象三个环节的理解

I.对马克思理论框架的凭靠

  •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判断是[[商品拜物教]]
  • 商品拜物教是拜的社会规律的内在规律和尺度
  • 商品形式普遍化(其实还是马克思的objective form of human domination)

II.对韦伯的合理化思想的吸收

  • rationalization(韦伯的合理化)也就是可以被计算的,不可计算的被宣布为不存在。
  • 韦伯关于差异的回答与马克思的是可以对接的(马克思认为传统和现代具有连续性,都有domination,韦伯在权力关系不被考虑之后,提出合理性问题)(二者都涉及到合理化的进程,但差别在于马克思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环境,韦伯是20世纪的资本主义。前者权力关系被放大,阶级概念更强烈,后者理性的概念被放大,不再是阶级社会,而是阶层社会。)

    韦伯:商品形式普遍化的条件具备的前提下,真正被展开的是合理化的过程。万事万物可以在科学的世界观下统合,从而变成工业技术手段可以加工的对象。也就是对物的合理化。劳动者处理的对象是被科学技术机器三重抽象的结果,丧失了质的规定性。

除此之外还有对人的合理化,人和人之间的质的差异也被抹去了。

III.新康德主义哲学背景下对物化结构三层次的解析

melancholy 意义危机使卢卡奇思考欧洲文明面临的危机

外部社会生活对个体的制约的结果,是需要得到众多个体的承认的。个体处于被抽象、抽空的状态,导致生活本身变为自动的(autonomous)。康德第二批判,律法出自我们,而非上帝。此时以自由为原则,以自己的理性为根据来规定自己的行动,是自律、非他律。我和生活变成被动关系。被动在于将生活看作为自在之物加以承认,从而将外在生活的自主性自律性承认下来,这个态度卢卡奇称为contemplation,或直观。(曾经直观的是上帝)
直观的方式:将外部世界理解为不可认识之物,勉强对其进行知识性规律性把握的方式对其进行沉思。(这和康德对物自身的把握是一脉相承的)。卢卡奇不仅停留于意识层面,且认为直观的落实为自我对象化(self-objectification)(自己将自己做成外部社会生活所要求的样子)。用空间化的时间范畴来加工自己、理解自己。
工人在物化的生存处境下,其自身也在生产和构造着自己被物化的命运。

IV.基于上述解析的判断

  1. 物化是资本主义条件下,人的普遍命运 (无论精英还是大众)
    • 并非只是马克思所言,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出现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,而是在所有职业生活领域中,职业劳动中需要凭靠的资源和参与职业者分离。
    • 经济生产领域的合理化进程的展开,必然导致其他领域的合理化进程的展开。
    • 物化意识变成现代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基本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
     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,被换为了资本主义的体系。前者想象的是经济生产领域和其相关领域。后者想象的是system只有一个原则,是一个原则加以掌控的。

  2. 马克思的危机和革命的理论可以被再次支持
    • 危机:恩格斯(供求关系)、马克思(生产方式的原则性的矛盾)。system体系之所以成为可能,是因为一切东西都变成了纯形式form。卢卡奇对危机的界定形式无法抽象的内容,变成了矛盾的另一方,从而使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显现。(平时这种矛盾被假意忽略)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根源,这个矛盾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把总体把握在自己手中。
      1. 新野蛮主义(危机导致的可能性之一),危机一爆发,就会有街头政治,产生以极端右翼形式出现的暴力反抗。这种反抗与拒斥只会导致进一步的反动。(欧洲工人运动,左右翼博弈,到最终法西斯主义崛起)
      2. 走向革命的道路。大家超越掉物化意识到状况,正面应对当下的苦难和问题。
    • 危机与革命之间的问号。这是《历史与阶级意识》中需要求解的问题。

[卢卡奇与总体性辩证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