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处理多人对话当中的轴线问题?

在一个多人对话场景当中,如果你拍摄的轴线乱了,那么画面看起来就可能十分跳跃,观众就会觉得突兀,看着不舒服。
轴线问题解决了,只要你动作是连贯的,怎么接都没有问题。

(一) 什么是轴线

简单的说就是在拍摄两个及以上的人物时,人物之间会形成一条假想的线,这条线就是轴线。

只要摄像机在轴线的同侧设置机位,观众就不会对画面当中人物的位置关系感到错乱。

先拿双人场景来解释一下轴线。

理解轴线

这是最常见的双人对话场景,连接两个人视线的这条线就是轴线。

只要摄像机都放在轴线的一侧,那么镜头衔接就不会有跳跃感。

中景+正反打镜头

上图是影视剧最常用的中景+正反打的镜头,你会发现这三个镜头无论怎么接都是流畅的。

因为在轴线的同一侧拍摄,左边的女人视线方向是看向画面右边的,而右边的男人是看向画面左边的,两人的视线正好是相对的。

(二)越轴会怎样

如果一个镜头在轴线的一侧拍,另一个镜头在轴线另一侧会出什么问题呢?

越轴

仅仅跨越了轴线就会让观众迷惑,明明相对的两个人却好像看的是同一个方向。

所以简单来说,只要在拍摄的时候,保证所有的镜头都是在轴线的同一侧拍摄的,那么画面就不会出现跳跃感,观众就能清晰的感知到角色的位置关系。

(三)轴线的一侧可以设置哪些机位

正反打

上图就是一般拍摄中常说的双人中景(Cam1),内正反打(Cam2、Cam3),外正反打(Cam4、Cam5)

内正反打和外正反打的区别就是:
内正反打只会拍单个的人物
而外正反打则会带上另外一个人物的肩或者身体的一部分,也就是拍摄时常说的带关系镜头。

弄明白了轴线,拍摄关系镜头的时候,挂哪边的肩就很清楚了。

另外多提一句,当想要着重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的时候,无论是位置关系还是心理关系,更倾向于使用关系镜头即外正反打;当想要着重体现人物的状态的时候,更倾向于内正反打

(四)骑轴拍摄

除了在轴线一侧拍摄之外,拍摄时还可以像下图一样把机位定在两个人物之间,正对着人物拍摄,一般称为骑轴镜头

骑轴

这种情况下,摄像机虽然放在了轴线上,但仍然没有越轴,和中景一起剪辑的时候,仍然是顺畅的。

骑轴拍摄的情况下,人物更有争锋相对的意味,是戏剧矛盾达到高潮的时候常用的手法。

有些情况下,骑轴镜头也会作为越轴前的过渡镜头

越轴

在上图当中中景镜头从轴线一侧跨越到另外一侧,就是利用骑轴镜头作为过渡。使衔接更流畅。

轴线是拍摄当中构建出的一个规则,遵守这个规则会让拍摄更容易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规则不能被打破。电影当中一些规则被打破时往往让画面和故事更具有张力。

所以有一些合理的越轴的方法,比如:骑轴过渡,特写过渡,全景过渡,摄影机运动越过轴线等等。我就不一一举例了。有兴趣的可以看看《十二公民》,里面用到了很多越轴技巧。

(五)多人对话

双人对话的轴线关系是多人对话的基础。在多人对话场景当中,我们通常会把人群进行分组,把一组人当做一个人来做关系轴线

人越多的时候,越需要给关键的人物近景和特写。

以《十二公民》来举例的话就是:

十二公民

这组人可以看做是一个

十二公民

十二公民

这个镜头可以看做是双人全景

十二公民

镜头越轴

越轴

上图可以看到除了最后一个镜头,前面三个镜头都是在轴线一侧拍摄的,只不过人一多,让人有点模糊轴线的位置。

我们把它简化一下,一组人变成一个人,就会发现其实不过就是内正反打,外正反打加一个越轴。

越轴

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越轴不会觉得跳跃呢?

  • 第一是上下两个镜头都是全景,让人很清楚左右人的位置关系
  • 第二,有一个人是站着的,他就相当于一个参考点,当镜头发生变化时,观众可以通过他的位置得知其他人的位置。如果所有人都是坐下的,这个镜头就没有那么顺畅了。

其他的多人对话关系,都可以根据以上进行推导,就不再多说了。

多人对话当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景别?

至于这个问题,简单的说就是:

  • 全景:主要负责渲染环境气氛,交代人物位置关系,展现人物动作
  • 中景:主要负责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,展现人物的肢体动作
  • 近景:主要负责展现人物的情绪,反应
  • 特写:主要负责重点凸显关键的人物或道具细节(因为是重点,所以不要随便给特写)

文章来源:轴线及景别问题